【民眾黨臉書更新】「校正回歸」問題何在?
這波「#校正回歸」之亂,民眾黨 高虹安 委員用科學觀點精闢指出關鍵...
先不論醫學上、統計學上到底有沒有校正回歸這種概念,從數學來看,數值的計算方式不同,相加出來的數據是有效的嗎?
過去指揮中心所公布的確診數字,是「#報告日」來計算,也就是核酸檢測報告出來後的確診數目。然而,「校正回歸」到過去幾天的數目,是用「#採檢日」來計算,為什麼可以把這兩個不同依據的數字相加,指揮中心可能要好好跟大家解釋清楚。
此外,如果數據會浮動,數值又越來越複雜,#指揮中心或許可以透過視覺化的網站來呈現,阿中部長也不用每天出來報告一個「隨時會變化的數據」,被「校正回歸」的數字打擊公信力。
但無論如何,校正回歸這個名詞的最大意義,在於 #PCR的篩檢能量不足,既然沒辦法超前部署,那就更應該亡羊補牢,中央應該思考如何簡化流程,而不是甩鍋地方,讓基層醫護受到責難!
#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
---
捐款支持台灣民眾黨,讓民眾的聲音更強大
https://www.tpp.org.tw/donation

高虹安委員臉書原文
▎「校正回歸」問題何在?

今日指揮中心對於疫情確診病例發佈數據的方式改變,引起輿論非常多的討論,甚至引發「蓋牌」的質疑。

「校正回歸」的新概念,並不是統計學原有的名詞,引用來自友人討論的說法,比較像是「因為檢驗實務上的種種限制,有一些案例今天才拿到,這些案例是用來『校正』過去的數值,所以要『回歸』到過去幾天的統計數字。」

從過去通報案例的疫調說明來看,昨天以前每日公布的「新增」案例,通常統計到前日的傍晚六點,並在「檢驗結果出爐」的第二天公布。

但今天更新的數據呈現方式,主要是由於 #篩檢數量擴大,造成 #檢驗與回報程序延遲,而改成用「採檢日」作為案例累計的登錄日期。這樣的做法說實話也沒有不可以,某種程度上可能也更容易看出每日疫情趨勢。

但這個做法的問題是:以後每天公布新增案例時,可能都會有一部分要回填到前幾天去,每天的案例數字在第一次公布的時候就會比實際值低。指揮中心要強調清楚這個概念,才不會讓國人誤以為疫情「比想像中不嚴重。」比方說今天公布321例,但幾天之後可能又要陸續回補上來,數字可能又要比321例更多了!

還有另外的問題是,若以後都要這樣更正規則,那過去六天被「校正回歸」上案例的日期,當日所公布的新增案例,是否也還是要分別「再校正回歸」到更之前的日期,#我們才能看出真正完整的疫情曲線?例如5/17原公布的333例,應是用確診日而非採檢日計算吧?那以採檢日計算回歸新增的73例,和原本以確診日計算的333例,#非同樣的計算方式為何可以累加在一起?

指揮中心應把公布確診案例數字與變化緣由說清楚,不要讓外界對政府與指揮中心失去信心。疫情已經越加嚴峻,我們沒有再玩文字遊戲的餘地。

#校正回歸應該是修辭學而不是統計學
#改天會不會只公布移動平均數
#歷史可以修正 #規則可以滾動
#該校正的是時鐘
回列表
回列表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