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公投在即 民眾黨籲:政策不能只看2025
十二月十八號公民投票在即,今(十一月二十日)台灣民眾黨政策智庫於交通部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永續台灣論壇」,聚焦在氣候變遷、國土計畫與能源轉型三大主題,並邀集各界學者與會大談國家永續理念與困境,與會者包含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立法委員高虹安、邱臣遠、蔡壁如,以及台大風險政策中心主任周桂田、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農產運銷專家焦鈞、中山大學海洋工程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儂、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木興、上下游記者林吉洋、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棲地保育專員陳祺忠,希望能透過專業溝通,取代公投意識形態攻擊的亂象。

首先是立法委員高虹安為「氣候變遷下的應對政策」場次引言「根據中研院研究指出,台灣未來會遭受氣候變遷的劇烈影響,每年降水時期更不平均、乾旱期延長、導致民生與製造業增添不穩定變數,那我們的國家就應該要思考如何應對未來極端氣候」;周桂田提出「三個因子,能夠將台灣推向世界舞台,包含全球疫情、科技、氣候;台灣已經在這次疫情期間向世界展現我們的韌性,未來也必須要針對科技治理與氣候治理提出相對應的政策,才能將台灣繼續推向世界舞台」;卞中佩表示「氣候變遷不只是製造業跟政府的問題,也應該要納入金融體系;事實上,金融業是產業核心,一旦各種行業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金融業也會受到影響。」;焦鈞說明「面對極端氣候,農業總是在政策邊陲,政府僅提供發放補助等表層處理,未來在應對極端氣候時,台灣的糧食安全必須要做好,才能有糧食主權,也能在面對強權國家時有發聲的籌碼。」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於致詞時表示,我們民眾黨是唯一發布「永續報告」的政黨。生態保護早就漸漸主流化,大家改說「永續發展」,這不是單一環保議題,而是和經濟發展、社會正義這些價值密切相關,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這17項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接著是「環境永續下的國土計劃」座談,主持人立法委員邱臣遠說明「營造業與製造業都有極高的土地需求,也導致過去台灣政策皆以鼓勵產業發展為原則,使得土地利用都優先傾向經濟發展,忽略了環保、生態、人文土地等自然連結」;邱文彥表示「政府的環境基本法不能只有法,而應該訂定執行計畫,逐步達到非核家園,而不是只有口頭說說」;李家儂提出「至2018年底止,已實施都市計畫地區計 419 處,面積共 47 萬 9,579 公頃,較10 年前增加 8,913 公頃(+1.89%);都市計畫地區面積占全國總土地面積之 13.25%,占全台灣總面積13.8%。其用地仍可容納約2,500萬人,各縣市卻仍不斷辦理土地使用變更,增加可開發用地之供給量,平均每年農田約消失3,000公頃。」;蔡中岳強調「亞泥案常常談到當地人的就業權,但是這些礦總有一天會挖完。修改礦業法不是要終結這個產業,而是希望其正常化,與社會接軌。」。

再來是「永續發展與能源」座談,主持人立法委員蔡壁如強調「台灣能源轉型起步很慢,未來2025再生能源要達到20%但現在卻只有6%,所以我們應該要加快討論的方式。很可惜的是,目前民進黨政府並沒有提出2025之後的能源政策」;林木興說明「除了政府的減碳政策之外,其實社區也具有再生能源自主的能動性;不只國際提出相關概念,其實台灣也有實際案例,在台東、桃園的部落也都有社區居民出資,甚至親自參與計畫,達到再生能源的產銷合一,兼具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林吉洋提及「能源開發牽動數兆經濟規模,具有極大公共性,離岸風電使用的海洋國土都是公共區域,牽涉到許多人生活跟農漁產業,必須放到公共利益來檢視;同時我們也要問能源轉型是誰的轉型?產業?農漁村?還是台積電?」;陳祺忠談及「農地變更光電的根本問題是農業農村存續的問題;農業機關認為老農已無法耕種,希望他們直接賣出種電,也難怪引發各種民眾出來抗議。現在的政府很不喜歡將所有利益相關者聚起來討論,但如果我們期待完美的官僚制度,就必須要納入民眾一起來討論參與。」

最後台灣民眾黨政策智庫表示,以前台灣「拼經濟」的方式,造成現在許多氣候變遷的問題,如各種污染問題,氣候變遷、土地變遷,都是我們這一代要面對的議題。期待這場研討會要針對公投、超越公投,不只是立場上二元的選擇,而要將道理和背後的脈絡講清楚。
回列表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