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民眾黨2025年【能源韌性與公正永續】決議文

台灣民眾黨在8月10號黨代表大會中,通過政策綱領,我們要為台灣爭口氣,也要為能源轉型未來往前邁進。
台灣民眾黨2025年【#能源韌性與公正永續】決議文
■前言
我們的國家,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同時面臨著多重挑戰,能源政策亟須務實調整。台灣的電力結構長期高度依賴燃燒化石燃料,導致電力排碳係數偏高,這使得我國面對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減碳壓力更為巨大。
自1960年代起,我國進入工業化時代,相應的電力建設也大步開展,1973年全球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政府為穩定社會提升經濟,開啟了十大建設及十二大建設的基礎建設項目,能源主力亦從水力發電、燃煤電廠的時代,加上了新興電力核能的發電供應,惟至2025年台灣核能發電全面停役,成為無核國家。
因全球化競爭及高度工業化,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地球升溫現象,極端氣候影響人們的生命安全亦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聯合國早已呼籲各國共同面對並採取急迫且有效的行動,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2030年前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才能避免不可逆轉且危及人類文明存續的氣候危機。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簡稱COP28)也做出重大共識,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要增至三倍及加快零排放和低排放的技術。其中核能被賦予「潔淨能源」(clean energy)或低碳能源的角色。顯現全球面對時間緊迫的淨零目標,低碳無汙染的核能發電成為各國多元能源與減排運用的合理選擇。
民進黨過去極力主張反核,訂下「2025非核家園」目標,然而再生能源占比落後、開發過程弊端叢生,輸配電與儲能設施政策定向不明,「2025年綠電佔比20%」的承諾跳票、跳電頻傳屢爆民怨,加上躁進的核電停役時間表,政府對於停機後的核機組規劃以「未來可緊急使用」,終究不願面對核電廠全面停役後,供電不足致備轉容量低,台電屢次違法啟動燃煤機組,「用肺發電」空汙再現,一再侵害人民的健康權。
要降低高碳排汙染源,必須致力於能源轉型的規畫與承諾。台灣民眾黨於2021年率全國之先,由時任台北市市長的柯文哲提出「臺北市2050淨零排放路徑」、發布全國首份的政黨年度永續報告書,並由立法院黨公職完成多項氣候變遷因應、能源轉型、空氣汙染防制之重要法案推動。
我國能源供應高度仰賴進口,面對地緣政治的高風險處境下,必須將能源安全韌性視為首要之務;而未來因應數位科技與 AI產業的高電力需求,運用潔淨能源、低碳能源才能踐行減碳目標,並履行對環境與社會的公正轉型。
在此宣示台灣民眾黨對未來能源轉型的願景,作為黨的施政方針,並經黨員代表大會決議通過如下:
■主張與說明
1. 環境永續與能源轉型並進:堅守環境友善原則,務實推展再生能源。加速老舊燃煤機組除役期程,盡早達成「無煤台灣」;能源轉型目標應以節能為前提,以供電穩定、低碳為原則,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對環境之影響。
2. 強化能源韌性,調和供電結構:加強電網彈性與韌性,改善電力管理效率,加速電網更新。檢視智慧電表效能,增加智慧供電與儲電裝置。核能為潔淨能源,作為輔助過渡,核廢料採中期貯存先行,其最終處置方案以公民審議程序完成。
3. 落實氣候治理,捍衛人民健康:定期檢視減碳效果,推動接軌國際的多元碳定價政策。加嚴空氣品質標準,全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目標值;大力推動綠運輸,導入電動公車、擴大共享運具、加強公共運輸,加速電動運具使用。
4. 厚植國土韌性,守護自然環境:因應極端氣候造成之高溫、寒流、暴雨或乾旱等災害,提高災害預防及應變能力;加強水資源管理調度,透過「開源節流」留下更多水資源;推動公有建築深度減碳、打造綠色消費鏈。
5. 建立公開透明公正轉型計畫:因應淨零轉型對經濟結構與社會分配的衝擊,建立公開透明的公正轉型計畫,保障社區參與及知情權。將碳費(碳稅)收入成立「公正轉型及碳移除基金」,除了減低對中小企業和勞工的衝擊,協助脆弱群體之生活支持,共同推進環境永續(ESG)之社會治理,且用以移除累積於大氣的溫室氣體,達到法定之205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等於零的目標。
■結語
「誠實是最好的政策,美化數字掩蓋不了真相」,能源韌性與轉型攸關台灣的國家安全、產業發展及社會公義的永續性,不能再靠補貼和美化數字撐起虛假的綠能成績,更不能讓中小企業、勞工、社區居民為轉型失敗買單。台灣民眾黨會繼續推動科學理性、有效減碳的能源政策,為未來世代留下一個更務實、更永續、更有韌性的美好台灣。
台灣民眾黨2025年【#能源韌性與公正永續】決議文
■前言
我們的國家,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同時面臨著多重挑戰,能源政策亟須務實調整。台灣的電力結構長期高度依賴燃燒化石燃料,導致電力排碳係數偏高,這使得我國面對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減碳壓力更為巨大。
自1960年代起,我國進入工業化時代,相應的電力建設也大步開展,1973年全球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政府為穩定社會提升經濟,開啟了十大建設及十二大建設的基礎建設項目,能源主力亦從水力發電、燃煤電廠的時代,加上了新興電力核能的發電供應,惟至2025年台灣核能發電全面停役,成為無核國家。
因全球化競爭及高度工業化,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地球升溫現象,極端氣候影響人們的生命安全亦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聯合國早已呼籲各國共同面對並採取急迫且有效的行動,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2030年前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才能避免不可逆轉且危及人類文明存續的氣候危機。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簡稱COP28)也做出重大共識,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要增至三倍及加快零排放和低排放的技術。其中核能被賦予「潔淨能源」(clean energy)或低碳能源的角色。顯現全球面對時間緊迫的淨零目標,低碳無汙染的核能發電成為各國多元能源與減排運用的合理選擇。
民進黨過去極力主張反核,訂下「2025非核家園」目標,然而再生能源占比落後、開發過程弊端叢生,輸配電與儲能設施政策定向不明,「2025年綠電佔比20%」的承諾跳票、跳電頻傳屢爆民怨,加上躁進的核電停役時間表,政府對於停機後的核機組規劃以「未來可緊急使用」,終究不願面對核電廠全面停役後,供電不足致備轉容量低,台電屢次違法啟動燃煤機組,「用肺發電」空汙再現,一再侵害人民的健康權。
要降低高碳排汙染源,必須致力於能源轉型的規畫與承諾。台灣民眾黨於2021年率全國之先,由時任台北市市長的柯文哲提出「臺北市2050淨零排放路徑」、發布全國首份的政黨年度永續報告書,並由立法院黨公職完成多項氣候變遷因應、能源轉型、空氣汙染防制之重要法案推動。
我國能源供應高度仰賴進口,面對地緣政治的高風險處境下,必須將能源安全韌性視為首要之務;而未來因應數位科技與 AI產業的高電力需求,運用潔淨能源、低碳能源才能踐行減碳目標,並履行對環境與社會的公正轉型。
在此宣示台灣民眾黨對未來能源轉型的願景,作為黨的施政方針,並經黨員代表大會決議通過如下:
■主張與說明
1. 環境永續與能源轉型並進:堅守環境友善原則,務實推展再生能源。加速老舊燃煤機組除役期程,盡早達成「無煤台灣」;能源轉型目標應以節能為前提,以供電穩定、低碳為原則,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對環境之影響。
2. 強化能源韌性,調和供電結構:加強電網彈性與韌性,改善電力管理效率,加速電網更新。檢視智慧電表效能,增加智慧供電與儲電裝置。核能為潔淨能源,作為輔助過渡,核廢料採中期貯存先行,其最終處置方案以公民審議程序完成。
3. 落實氣候治理,捍衛人民健康:定期檢視減碳效果,推動接軌國際的多元碳定價政策。加嚴空氣品質標準,全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目標值;大力推動綠運輸,導入電動公車、擴大共享運具、加強公共運輸,加速電動運具使用。
4. 厚植國土韌性,守護自然環境:因應極端氣候造成之高溫、寒流、暴雨或乾旱等災害,提高災害預防及應變能力;加強水資源管理調度,透過「開源節流」留下更多水資源;推動公有建築深度減碳、打造綠色消費鏈。
5. 建立公開透明公正轉型計畫:因應淨零轉型對經濟結構與社會分配的衝擊,建立公開透明的公正轉型計畫,保障社區參與及知情權。將碳費(碳稅)收入成立「公正轉型及碳移除基金」,除了減低對中小企業和勞工的衝擊,協助脆弱群體之生活支持,共同推進環境永續(ESG)之社會治理,且用以移除累積於大氣的溫室氣體,達到法定之205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等於零的目標。
■結語
「誠實是最好的政策,美化數字掩蓋不了真相」,能源韌性與轉型攸關台灣的國家安全、產業發展及社會公義的永續性,不能再靠補貼和美化數字撐起虛假的綠能成績,更不能讓中小企業、勞工、社區居民為轉型失敗買單。台灣民眾黨會繼續推動科學理性、有效減碳的能源政策,為未來世代留下一個更務實、更永續、更有韌性的美好台灣。
回列表
回列表
